孩子为何挤眉弄眼?
一位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比较近不断地眨眼,认为是眼科问题,到眼科诊治,不见好转。近几天又开始不停地扭颈、耸肩、点头。家长又认为孩子学了一些坏习惯,责骂孩子,要求孩子改正。但是,家长想尽了一切办法,孩子就是改不了这些"坏习惯"。其实,这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行为问题,称为抽动症。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发现抽动障碍的确切病因,但可能与遗传因素、母亲怀孕期和分娩期的一些问题、儿童幼年时期的头部外伤,以及儿童的心理因素有关。儿童抽动症主要有以下表现:
一、一过性或短暂性抽动症。一般发生在4~7岁的儿童,男性儿童多一些。比较先开始头面部的肌肉抽动,表现为眨眼、耸鼻、皱额、张口、侧视、摇头、斜颈和耸肩等。少数儿童会发出一些单调的声音,如清嗓、咳嗽、吼叫、嗤鼻、犬叫或 "啊"、"呀"等。有的儿童还会有比较复杂抽动,如蹦跳、跑跳和拍打自己等。有的儿童始终固定于某一部位的抽动,而一些儿童的抽动部位可能从一种表现转变为另一种表现,如开始为眨眼,持续一、两个月后眨眼现象消失,继之以斜颈。
二、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症。多数在学龄儿童期间起病,少数起病年龄较晚一些。抽动的表现基本上与短暂性抽动症相同,但还会发生在上、下肢,甚至躯干肌群的抽动,表现形式在很长时间内变化不会太大。有的儿童每天都发生抽动,有的则可能断续出现。因为这类问题存在,往往超过1年以上,故得名为慢性抽动症。
三、抽动-秽语综合征。一般首先出现简单的面部肌肉抽动,每天发生的次数不多,间断出现,以后抽动部位增多,可逐渐发展到肩部、颈部、四肢或躯干等部位,有三分之一儿童同时出现秽语症或亵渎行为。抽动表现存在,可以持续到成年或终生。一般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很大,使儿童感到痛苦和烦恼。
上面三类儿童抽动症的共同特点是:1、儿童不是故意地做这些动作,他们知道这些动作不好看,会遭到家长的批评,同伴的取笑,甚至因在课堂上出现这类动作而影响课堂次序,或受到老师的批评,所以他们非常希望改正。如果正发生这类动作时,被家长制止,或自己有意去克制,儿童可以在短时间内暂时不发生抽动,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出现。2、在参加考试、参加比赛等情绪紧张的情况下、或患了躯体疾病时,或受到惊吓等心理刺激情况下,发作都可能更加频繁一些。3、睡眠情况下症状减轻或消失。
一些儿童的短暂性抽动症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能会逐渐减轻,少数会自行缓解,但相隔一年半载有可能再次发生。慢性抽动症和抽动-秽语综合征迁延不愈,对儿童的正常生活、学习和社会交往造成一定影响。需要服药以控制症状。一旦停止治疗,症状又会复发,再次用药也可能控制症状。多数儿童的抽动症状到了少年后期会逐渐好转,少数持续到成年,甚至终身。对于抽动症状比较轻,持续时间比较短的儿童,可以暂时观察,不给以药物治疗。症状比较严重,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儿童,则可采用药物治疗、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等方法。
- 上一篇:谈谈儿童多动症
- 下一篇:70%的家长不懂家教
-
怎么改善孩子的多动症2016-04-19
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,表现为孩子注意力缺失、活动过多、不能静下心来等症状。对于父母来说,看到孩子受此困扰会感到焦虑和无助。然而,通过一些措施和方法,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多动症状,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注意力集中力。
-
孩子得了多动症怎么治疗2015-05-05
孩子得了多动症怎么治疗? 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极大,一旦孩子患上多动症,就会出现不能好好学习甚至对其性格和人际交往都会造成危害,严重影响孩子的未来。那么,孩子得了多动症怎么治疗?下面就跟随郑州金水脑康中医院精神科医师来了解下。 当家长们为孩子不听话、难
-
多动症孩子的饮食有什么要注意的2015-04-29
多动症孩子的饮食有什么要注意的? 多动症这个词现在对于许多人来讲并不陌生,近年来许多孩子备受多动症的折磨,且会给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带来极大的损害。那么,多动症孩子的饮食有什么要注意的?下面就跟随河南安定医院医师来了解下。 有医学医师表示,孩子患上
-
引起孩子多动症的原因有哪些2015-04-15
引起孩子多动症的原因有哪些? 儿童多动症是种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童心理疾病,多动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。那么,孩子为什么会患多动症呢?下面就跟随郑州金水脑康中医院精神科医师来了解下。 【医师解答】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、脑神经递质的异常:先天
-
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会多动症2014-08-20
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会多动症?郑州金水脑康中医院精神科 医师指出,这样,而对孩子特别的关注,比如有的孩子总是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,而多动症也是如此,那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吗? 郑州金水脑康中医院医师表示,如果家长的孩子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,一
-
你鼓励孩子这些吗?2014-05-10
你鼓励孩子这些吗? 1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,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的翅膀; 2、鼓励孩子提问,但不要马上告诉答案,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; 3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; 4、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; 5、鼓励孩子坐在前排,只要可能就与老师的目光交流; 6、孩子所